6月9日,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企业创新活动日暨2018(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创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名誉会长蒋正华出席并讲话,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以及来自全国各领域的优秀创新企业家共计300余人参加论坛。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分享了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实践和体会。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非常高兴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中国企业创新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创新论坛,我每次参会收获都很大。刚才几位领导的演讲都很精彩,借此机会,结合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情况,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高速增长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到,一辆马车到一万辆马车是增长,只有从马车到机车才是发展。构成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引领创新的是企业家,企业家用资本进行创新,资本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杠杆。这本书讲到发展、创新、企业家和资本等内容,并把四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企业也从过去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资委成立之初,中国建材集团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营业收入只有20多亿元,经过十五六年的快速发展,去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多亿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在第259位。水泥熟料、商混、石膏板、玻纤、风电叶片、水泥工程和余热发电国际工程等六个领域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
去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里,中国有115家,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有48家。按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数目将超过美国。但我们还要意识到,我国企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同时也存在有的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不优、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国家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微观层面的问题。企业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建材集团也是一样,经过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从发展质量来看,公司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变化确实非常大。集团过去一两水泥都没有,现在水泥产能5.3亿吨,发展成为全球水泥规模最大的企业,被称为“水泥大王”。也就是说,全球每使用10吨水泥,就有1吨来自中国建材。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国建材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的转型升级,从过去“水泥大王”的角色迅速转型水泥、新材料和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业务模式,中国建材的迅速转型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被誉为传统企业转型成功的典范。
近期中国频繁遭遇国际贸易的摩擦,我们从最近社会热议的“中兴事件”中应该认识到,我国不光芯片制造上有差距,我国的材料制造业也有一定差距,无论是金属材料制造业还是非金属材料制造业。中国建材属于非金属材料制造业,近年来,在无机和有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新材料业务异军突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建材在新材料领域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是碳纤维。过去我们做不了高档碳纤维,现在中国建材的T800和T1000碳纤维已实现量产且运行平稳,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碳纤维高端技术的空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等领域。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电子薄玻璃。过去触控显示基板玻璃(TP玻璃)长期被美国和日本一些企业垄断,如今中国建材不但可以自己生产,近期研发的技术还打破了世界纪录。目前美国只能做到0.2毫米厚,而我们可以做到0.12毫米厚,厚度跟纸张差不多,这件事情在全球引起了轰动效应。台湾中天电视台从中日两国关系的视角播放了这条消息,看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中国技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力。
三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过去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美国First Solar公司生产的,他们不在中国设厂,也不出口产品到中国。过去我们希望在鄂尔多斯请他们建1吉瓦的电站,同时也希望他们在中国设立工厂,但对方没有同意。这些年中国建材通过努力,攻克技术难关,铜铟镓硒、碲化镉等都可以进行大规模量化生产,碲化镉在成都,铜铟镓硒在蚌埠,都是几万平方米的工厂,厂房里都是机器人在作业,人们参观后都感觉非常震撼。
四是锂电池隔膜。锂电池隔膜技术过去也是掌握在国外少数企业手里,而中国每年需要20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的量,现在中国建材攻克这项技术瓶颈,每年可以生产5亿平方米的锂电池隔膜,计划未来在国内更广的范围推广。
五是陶瓷轴承。大家知道,钢制的轴承在高速转动下会出现过热现象,润滑剂也耐受不了,所以高速运转轴承都是陶瓷做的。过去我们做不了这样的产品,现在中国建材生产的陶瓷轴承每分钟能有60万转,而普通轴承一般能有2万转就够用了。
去年底,马凯副总理参观央企创新成就展时莅临中国建材展台,得知我们展示的材料都能量化生产时,讲到“中国建材”可以改成“中国材料”了,这是对中国建材在材料领域取得成绩的肯定,在场人员都十分激动。事实上,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不仅能量化生产,还为集团获得了可观效益,去年取得70亿利润,今年预计会超过100亿,约占集团三分之一的利润。
前不久我在四川参加活动介绍集团情况时,地方政府领导认为,“中国建材原来给大家印象是大规模的水泥和玻璃产业,而现在推出的都是国际一流的新材料、新技术,中国建材转型速度之快也让人惊叹,中国建材是传统企业成功转型的一个典范”。一个做传统水泥的企业能被称为转型的典范,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新材料领域做了很多事情。因此传统行业的企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一方面要继续把原来的业务做好,另一方面在相关领域也要快速进行转型。
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是做强主业。在高速增长时代,不少企业业务发展比较分散,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强调主业,业务归核化。业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今天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的人才、知识,包括各项能力都有限,必须强调专业化,突出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中国建材集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做强主业,形成水泥、新材料和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业务组合方式。
二是瘦身健体。日本人称这项工作为“精健化”管理,把企业个数和企业层级进行最大限度的压减。在大家印象中,央企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刚才有领导就问我,“中国建材有多少家企业?”其实我不太好意思说,之前集团所属企业有1600多家,通过压减工作减少20%,现有1400多家,企业层级到五级。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压减20%,企业层级到四级,避免因企业家数太多出现过多的“跑冒滴漏”。
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我将在后面做详细阐述。
四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永恒的主题,企业要想出质量、出效益、出效率,必须在管理上有所作为。企业精益生产最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工法。中国建材创造性地总结并实践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八大工法”“六星企业”“增节降工作法”等一整套特色管理工法。这些先进工法是集团赖以生存和制胜的法宝,既有助于实现外抓市场与内控成本的结合,赢得市场优势,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是内部机制改革。如今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都比较富裕,在这样一个科技时代、智能化时代,我们改革的动力和目标就是企业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企业成为大家公平创造财富的平台。通过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不仅可以分享企业创造的财富,还可以真正获得企业主人翁的归属感,结成荣辱与共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建材创新实践
一是秉持扎实的创新态度。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较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例如中国建材水泥国际工程业务约占全球65%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有100条水泥生产线,其中就有65条是中国建材承建的,而且都是大型的生产线,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回望过去,30多年前我们都向跨国公司购买,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来购买我们的技术和装备,包括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等。讲这些是想说,当前我国有些技术在全球是处于领先水平,但即使这样,我们仍要秉持扎实的态度,不能骄傲,更不能自满。
前不久,我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时,期间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主席进行了会谈。他说,“宋先生,我们两家公司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因为我们海外项目的装备,有些也购买他们公司的,当然他们也有购买我们的,其实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包打天下。现在时代发展变化快,技术也经常在更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有了成绩就骄傲。
最近网上流传的李克强总理在日本参观氢燃料电池车的照片引发了大家的深思,相信大家都感受到日本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尽管大家都认为过去是日本失去的20年,但日本这些年一大批企业在坚持创新转型和埋头苦干,使得日本在12个大新兴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都排在世界前三水平。这应该引发大家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自己取得的成绩,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同时还要以客观务实的态度,认真思考,寻找差距,时刻关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做什么。虽然国外很多企业开始购买我们的技术和装备,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得最好,某些领域仍需要有更高的提升。
二是加大创新投入。国内一些企业不太愿意加大创新方面的投入,更乐于购买装备、新建生产线。可是现在很多行业出现过剩,企业不再需要新建太多生产线,而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改和研发。目前中国建材拥有26家科研院所、3.8万名科学家、1万多项专利,但从企业未来发展来看,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需要的人工越来越少,过去一条水泥生产线大约需要2000名员工,现在只需要50人左右就可以了,一班十几个人,即使员工都离开工厂,生产线照样能正常运转。那么剩下大量的人员应该做什么,他们可以从事研发等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半左右的人从事研发和设计可能是个好的结构,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大转型。
我在中国建材倡导要加大创新领域的投入,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要吸引国际一流的科学家。我们在蚌埠已建好国际一流的玻璃实验室,我们也计划建国际一流的水泥实验室,在座领导和嘉宾可以去参观指导。同时我们还建议国家出台支持科技研发的相关政策,以德国为例,企业技术研发一半的费用是由国家?贴,可以直接通过银行进行转帐补贴。因此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角度来看,都应加大对技术的投入。
三是进行机制改革。企业要保障技术人员的收入待遇,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设置员工股,使发明专利的科技人员也参与分配。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国家投的资金,为什么还要给科技人员。仔细想想,同样是国家投入的资金,为什么不同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发明专利成果也不同呢。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之前大家问到为什么国内前五家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央企,就是因为央企缺少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的激励机制,如果有相应的机制,央企也一定能做好。创新需要机制,对于企业来说,精神和机制缺一不可,精神鼓励要提倡,激励机制也要跟得上,没有机制只靠精神并不能保证企业长久健康运行。
四是重视开放性创新。创新应是开放的平台,美国的创新是用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自不同地方的精英集聚在一起,营造了创新的氛围。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也要“走出去”“请进来”。中国建材决定做碲化镉业务时,收购了德国的研发团队,建立了实验室,研发人员可以在当地工作,不一定非得来中国,这样能够降低费用,而碲化镉工厂设在成都,实验在德国完成后可以在中国制造。我们确保德国实验室科研人员有一定的薪资,最近在成都碲化镉生产线成功下线,我要求提高德国试验室工作人员20%的薪水,同时承诺如果研究成果超过美国可比公司的水平,他们的薪水会再提升50%,极大调动了德国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华为是在全世界招聘优秀的科研人员,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中国建材在美国新泽西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也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最近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商谈成立联合创新机构。创新需要开放,我们技术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过去四十年的开放体系,关起门来必定会落后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想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用开放的研发系统。
谢谢大家!